技術文章
通氣(曝氣)在發酵過程中的主要目的可概括為以下核心功能,結合不同發酵類型(好氧/厭氧)呈現差異化作用:
一、核心功能解析
1. 供氧(好氧發酵的核心需求)
- 目標:為好氧微生物(如酵母、抗生素產生菌)提供代謝所需氧氣,維持其呼吸鏈活性及能量代謝(如葡萄糖氧化生成ATP)。
- 機制:通過通氣使氧氣溶解于發酵液中,形成溶解氧(DO),供菌體通過細胞膜攝取。例如,青霉素發酵中需維持DO濃度不低于臨界值(通常10%~30%空氣飽和度),否則合成路徑會被抑制。
- 關鍵參數:通氣量(單位體積發酵液的空氣流量,如 \(vvm=1\) 表示每分鐘通入1倍發酵液體積的空氣)與溶氧系數(\(k_La\))直接影響供氧效率。
2. 移除代謝副產物
- 排出CO?:微生物有氧呼吸產生的CO?若積累會導致發酵液pH下降(與水結合生成碳酸),并抑制菌體生長。通氣可通過氣液傳質將CO?帶出罐體,維持pH穩定(如檸檬酸發酵需控制CO?分壓<0.05 atm)。
- 揮發VOCs(揮發性有機物):部分發酵過程產生乙醇、丙酮、丁醇等揮發性代謝物,通氣可通過“氣提效應”將其移除,避免產物抑制(如丙酮丁醇發酵中,通氣可提升產物得率10%~20%)。
3. 維持罐內壓力與流體混合
- 壓力控制:通氣可通過調節進氣流量與排氣閥開度,維持罐體微正壓(如0.05~0.1 MPa),防止外界雜菌侵入(尤其適用于好氧發酵的封閉式罐體),同時提高氧氣溶解度(亨利定律:壓力升高,氣體溶解度增加)。
- 輔助混合:氣泡上升過程中產生的浮力驅動液體對流,可增強發酵液的宏觀混合(尤其在低攪拌轉速下),減少固體顆粒(如菌體、培養基顆粒)沉降,與機械攪拌形成協同效應。
二、不同發酵類型的通氣差異
(一)
好氧發酵
通氣核心目的:供氧為主,兼顧排CO?、控壓
典型場景:抗生素(青霉素)、酶制劑(淀粉酶)發酵
通氣控制要點:高通氣量(\(vvm=0.5~2\)),需配合攪拌強化溶氧
(二)
兼性厭氧發酵
通氣核心目的:初期通氣供氧促進菌體增殖,后期停氣誘導厭氧代謝
典型場景:乙醇發酵(酵母先有氧增殖,后無氧產酒)
通氣控制要點:分段控制:對數生長期通氣,穩定期斷氣
(三)
厭氧發酵
通氣核心目的:通常無需主動通氣,但需控制罐內無氧環境
典型場景:沼氣發酵、乳酸發酵
通氣控制要點:通氣目的為排空氣(滅菌后用氮氣置換),發酵中保持密封
三、通氣與其他工藝的協同作用
1. 與攪拌的耦合
- 好氧發酵中,通氣需與攪拌協同提升溶氧效率:攪拌打碎氣泡形成細小氣液界面(增大傳質面積),通氣則持續補充氧氣。兩者配合不當會導致“氣泛”(氣泡沿攪拌槳葉邊緣逃逸,溶氧效率驟降),需通過功率準數(\(N_P\))與通氣準數(\(N_Q\))關聯模型優化(如 \(N_P/N_Q^2\) 比值維持在特定區間)。
2. 對產物合成的影響
- 通氣量過高可能導致:
- 剪切力過大損傷菌絲體(如青霉菌發酵);
- 揮發性產物(如乙醇)過度揮發損失;
- 通氣量不足則引發:
- 好氧菌轉向厭氧代謝,生成副產物(如大腸桿菌發酵中缺氧會產乙酸);
- CO?積累抑制酶活性(如谷氨酸發酵中pH下降影響轉氨酶功能)。
四、工程優化方向
1. 通氣設備升級
- 使用微孔曝氣器(孔徑<100 μm)替代傳統單孔噴嘴,增加氣泡比表面積,提升溶氧效率(\(k_La\) 可提高30%~50%);
- 采用自吸式攪拌槳(如空心渦輪槳),利用攪拌產生的負壓吸入空氣,無需額外空壓機,降低能耗(適用于中小型發酵罐)。
2. 氣體組分調控
- 純氧通氣:在高耗氧場景(如動物細胞培養)中,通入純氧可提高溶氧濃度,但需警惕氧毒性(如自由基損傷菌體);
- 氮氣/二氧化碳混合氣:用于調節罐內氣相分壓,如維持厭氧環境或控制pH(通過CO?分壓)。
3. 智能化控制
- 基于溶氧電極在線反饋,通過PID控制器動態調整通氣量與攪拌轉速,實現“按需供氧”(如當DO低于設定值時,自動增大通氣量),可減少30%以上的無效通氣能耗。
通氣(曝氣)絕非簡單的“鼓風”操作,而是發酵工程中平衡微生物代謝需求與工程效率的核心環節。其設計需圍繞“精準供氧、高效傳質、節能控耗”目標,結合菌體特性、產物合成路徑及設備性能,實現從“粗放通氣”到“智能氣體管理”的升級,最終服務于發酵產率與經濟性的雙重提升。